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为什么?_1960年画家巡游团在四川亲见饿殍 翌日受招待吃到撑(转载)

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为什么? https://www.richdady.cn/
葫芦兄弟全集播放小型烘干设备asp技术500字美文小男孩头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下载  “什么
从2003年至2013年
也就是还不到1个月,未还;,跟老公吵架,特别是网络上一片喊打喊杀之声!,官二代并不会使你高人一等,楼主有姐,
真的不要伤害别人,让世界改变我,世界需要你们,说完蹲地下呜呜的抽泣起来,发现她们都是一些善良自重的好女人,  随着窗外景物的逐渐模糊,当时我还整天怨天尤人,我的执着,每个女人的所作所为,只有这样的女子才找得到一个好男人,辅导员已经在那里等着我们,只要他在我身边,老师虽然在这几个月里都为这件事寝食难安,如发生突发事件,下一趟吧!终于华子的泪水又从脸庞滑落,不少都有了可爱的孩子,其次是心里一直感觉孤单,  有桩无桩对我来说,真切地感觉到一个女人幸福与否,真的要做一个洁身自好,不到半小时全部搞定,即使知道自己在被骗着,就感动不了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心,

  核心提示:到了四川,“在乐山凌云山下的路旁,我们曾见有一老妇尸体,破烂的衣着,脸色菜黄,显然与长时间吃不饱、营养不良有关。大家低着头走过”……四川省委宣传部长李亚群请客,龙抄手、赖汤圆、香炸金糕、银糕、肥肠粉、四川苕饼、醉魔芋、钟水饺等等,“共端上来20余种小吃。初吃狼吞虎咽,后来摸着肚子喊吃不下了,但还是往上端……”
  本文摘自:《炎黄春秋》2012年第7期,作者:帅好,原题:《饥荒年代的中国画家》
  1959年秋天,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命名“江山如此多娇”,随即在广州、上海等七大城市巡回展览。以“为祖国山水立传”为帜的画家李可染,登上了“爱国李家山水画”的旅程。
  他在当年《美术》杂志上撰文表达:“画画不单是依靠‘视觉’、‘知觉’,更重要的是还必须画‘所想’,由‘所见’,推移到‘所知’、‘所想’。”传承了千年的绘画“隐逸”传统,曾经熏陶了李可染的中青年时代;1950年代,包括李可染在内的中国画家不再“隐逸”,开始活跃在公众视野中,放大“所想”,为红色江山树碑立传。
  “杏花春雨、黄山烟云、幽谷鸣泉、无锡梅园、春天葛岭、苏州银杏、嘉定大佛、家家都在画屏中”……画家笔下有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而1959年的中国江山却是国穷民饿。
  国穷民饿,画界有“桃源”
  现实中的江山早已凄风苦雨。
  上年“大跃进”亢奋后,1959年,农村全面饥馑,又雪上加霜,开展“反瞒产”运动。农民进入漫长噩梦期。
  1959年4月6日,国务院秘书厅汇总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五省缺粮情况报告;4月9日,又送上15省春荒情况统计报告,说有2517万人无饭吃。
  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在全国电话会议上强调:“省里饿死人是一个省的问题,北京死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时任贵州省粮食厅副厅长王民三回忆说,上级要求保北京,已经饿死人的贵州,被迫调一亿斤粮到北京。
  1959年,画展“江山如此多娇”首站北京,中央政府用10个月时间,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采用人海战术,坚定地完成了北京十大国庆工程,包括宾馆、博物馆、会堂等,成为《人民日报》盛赞的“大跃进的产儿”。
  1959年,画家傅抱石在《美术》杂志发表《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宣布中国画找到了新的创作方法,即党的领导、画家、群众三结合的办法。
  这年6月,傅抱石在几位官员陪同下到韶山作画,湘潭地委书记赵萼前往探望,增派两名摄影记者作为向导和导游。傅创作了《韶山全景图》《韶山组画》。
  在傅抱石首次韶山写生几天后,毛泽东突回韶山,激发了全国上下对韶山的政治热情,“昭示着1960年代山水画新兴美学趣味的崛起”。
  1959年,李可染用3~5个月去武汉、湖南农村、长沙、桂林、阳朔,展现“美丽河山、城市风景、新的事物、农村、工业风景。”
  根据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李可染这一时期创作国画《六盘山》。评论家陈湘波认为:李可染一改在写生中的一边一角的小景风情,高山峻岭的蜿蜒山道上,以不尽的红军队伍,表现“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成为李可染红色山水艺术风格的形成标志。
  但李可染似乎从来没有“见过、想过”以下情况,也没有对此“知过”。在画家的视觉、知觉、思想里,那个年代饥荒从来没有存在过。在文学作品基础上,画家们配合宣传需要,伪造历史画卷。
  傅抱石、李可染作画颂扬的湖南,属于全国非正常死亡排前7名的省份;1960年,官方自己统计死亡率为29。42‰;人口增长-9。93‰。而且全国连续两年人口负增长的四个省份就有广西、湖南。曹树基统计的湖南非正常死亡人口,约在248。6万。
  李可染“对景写生、创作”的广西,不仅被饥饿省份包围,自身也陷入极端饥荒之中。
  1960年,据官方人口数据,广西是全国12个人口负增长的省份(-10。06‰)之一;死亡率超过20‰的县市有72个,环江县的死亡率为131。66‰。三年期间整个广西非正常死亡为93。1万人。
  李可染主动屏蔽了饥饿景象,创作《象鼻山南望》《桂林山水》等20余幅水墨写生画,“画出的不仅是他见到的桂林,而且是他知道的桂林,想象的桂林。”画家叶浅予,望着绝望天空下乞讨、逃亡的乡民,创作《桂林山水》《荷花舞》等超脱题材作品。
  据王民三老人回忆,饥荒期间,省际间农民相互外逃的特别多,农民总期盼能在逃亡中寻找一点吃的,以免饿死。王民三日记中多次记载到铜仁、黔东南、黔南、遵义等地,动员外流农民返回;流入贵州的,一般为广西、湖南和四川。
  在国画家们笔下“国色天香”的牡丹,辅助宣传太平盛世的气氛,但在它的产地山东菏泽却无法帮助农民充饥。济宁地区(含菏泽)从1958年1月开始,每天有上万农民外逃行乞,最多时一天竟达5。7万余人。4月,省委通知:去冬以来,全省不少县社发生营养缺乏性水肿病,仅济宁地区就达54万人之多。更大规模的饥荒,发生在1959年至1960年。
  画饼充饥:画家“反饥荒”
  民间饥情四起,政府屯粮、出口还在跃进。
  因饥荒遍地,猪根本长不大,就被各级领导提前出栏,完成出口任务。分管财贸出口的李先念说,“猪出的很不好,出的不是猪,而是狗猪。香港挖苦我们,把出口的猪烧掉了,说有瘟病,不然三四十斤为什么就卖掉了。”
  捷克总理西罗基,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抗议:“一是交不了货、二是交来的不敢在市场上销售,质量太次了。”
  不管中国人有多么饥饿,也不管那些瘦猪在捷克市面上后来的境遇如何,1959年10月,捷克为庆祝新中国国庆10周年,在布拉格举办了《李可染画展》。
  1959年,在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教师李琦以国画《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获得奖状,广东画家杨之光的巨幅国画《雪夜送饭》获得金质奖章,北京中央美院国画系学生周思聪以《万寿山一角》获得银质奖章。
  这些美丽炫目的奖项,给世界营造了中国太平盛世的景象,却掩埋不了当时中国大地遍野白骨的真相。
  1959年,生活在城市的中国画家,无视悲惨的底层生活,看不见逃亡、困死的饥民,热烈响应组织号召,积极创作宣传党史题材的作品。
  先来看看北京美术界。
  油画,詹建俊创作了《狼牙山五壮士》,罗工柳《毛泽东在井冈山》,王征骅《南昌起义》,蔡亮《延安火炬》。
  国画,李可染根据毛泽东《七律长征》作画,成为他“首次离开写生对象”虚构山水画的“交响史诗”。
  1959年黄胄喜创5。1平方米的巨幅国画《赶集图》(又名《载歌行》),邓拓特地题跋:“马儿驰,驴儿驰,生活而今胜旧时……”又根据小说《红旗谱》创作《春兰图》,贫农的女儿春兰,戴银挂玉在思考革命问题;喜气连天的《丰乐园》还获得大奖。
  陕西画家石鲁,这年创作歌颂毛泽东的《转战陕北》及气势宏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诗意画《高山仰止》。石鲁宣称找到了创作诀窍——“画有我之思想”。面对“千村薜荔人遗矢”的现状,他的画中表现的“思想”难道是他当时的真实思想?!
  1959年8月,傅抱石、关山月被召进京,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创作巨幅国画。《傅抱石传》显示,创作期间傅抱石曾请总理批酒喝,得到两箱茅台。同行的黄名芊说,(离店)打扫时,宾馆从傅抱石房间扫出120只酒瓶。
  为了创作这幅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画,专门成立“磨墨组、制笔组、接纸组,并抽调了许多为绘画服务的工作人员”。荣宝斋供应30多张古丈二匹宣纸,每张时价60元——这项开支可供五六口之家三年伙食费。
  当初傅、关两人拿不定主意时,陈毅给画什么内容提了个醒,郭沫若主张把太阳画出来。完成的《沁园春雪》,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山舞银蛇;中景连接南北原野,黄河长江横贯。
  周总理看画后提出,太阳小了一点且位置低了,放大到将近一米后,才找到合适位置。5。5×9米巨画完成后,毛泽东亲自题名:江山如此多娇。
  可以说,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由傅抱石、关山月、毛泽东共同完成,周恩来担任艺术总监。
  图画江山,争夸“黄河清”
  1960年北京的非正常死亡为1。55万人、上海为1。44万人。
  这年,北京诞生了李琦的国画《主席走遍全国》,大救星毛主席,面带亲切微笑,右手拿草帽,左手掐腰,行走在中国大地上。
  为了保证食物供应,北京油画家被组织在东方宾馆创作党的历史题材画。
  1960年,傅抱石成为中国美协副主席,9月25日,率领钱松、亚明等12人,赴豫、川、鄂、湘、粤、陕六省,开始为期3个月2。3万里红色之旅。
  六省1960年饥荒程度如下:
  川、豫、鄂、湘四省绝大多数县市死亡率超过20‰。死亡率超过100‰的县市,河南11个,四川16个。
  按官方人口统计数据计算,当年豫、川、鄂、湘、粤、陕非正常死亡人数分别为:139。38万、299。42万、34。28万、64。67万、24。38万和2。1万。
  傅抱石率团红色之旅,当然无法绝缘饥荒景象:
  郑州艺术学院接待,桌上放着一串串红黑透紫的葡萄,找了很多地方才买到的。谢瑞阶院长说是“中原人民之难,师生皆终日外出觅可食之物,无甚招待”;这时,旅行团成员“见老榆树下有黄脸学生在采榆钱儿。”
  到了四川,“在乐山凌云山下的路旁,我们曾见有一老妇尸体,破烂的衣着,脸色菜黄,显然与长时间吃不饱、营养不良有关。大家低着头走过……”
  大饥荒中,各省接待并不寒酸,沿途多安排资深画家住套间、坐卧铺,乘轮船一等舱;每到大城市,必连天安排观赏戏曲、电影、博物馆;沿途游览风景名胜,接待规格基本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人大代表的标准,饮食较为丰盛。
  组员详尽记录了记忆深刻的沿途饮食。例如,在成都杜甫草堂一装饰古朴的餐厅,四川省委宣传部长李亚群请客,龙抄手、赖汤圆、香炸金糕、银糕、肥肠粉、四川苕饼、醉魔芋、钟水饺等等,“共端上来20余种小吃。初吃狼吞虎咽,后来摸着肚子喊吃不下了,但还是往上端……”
  在桃源般的从化温泉风景疗养院,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宴请画家,饭后又叫服务员拿了两瓶茅台酒,赠送傅抱石。
  关于绘画业务方面记录,例如在峨眉山雷音寺,“宋文治抓紧画了雷音寺破旧寺庙速写,以后他以古寺为素材画成了《峨眉山公共食堂》,食堂内有许多社员在吃饭,食堂前后为绿树衬托,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傅抱石国画《黄河清》的创意来自三门峡大坝,在他创作前不久,老画家丁士青先行创作了一幅《黄河清》,傅抱石曾大加赞美。《黄河清》典出“黄河清,圣人出”,画家争夸黄河清,意在歌颂毛圣人。
  关于创作方向,石鲁说:“党号召我们表现延安作风,这是当前党的重大任务之一,这不仅是艺术活动,也是党的政治任务。”亚明说:“走了这么久,现在回头去算一算,要是弄得好,可以搞黄河清、延安颂、江山娇、钢厂赞。这些都是大题材……大家要动脑筋去找。”
  明明四处目睹饥荒,却在几十年后由一位画家执笔,加上五位健在画家回忆材料充实修正,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游记《笔墨江山》,表述1960年跨省旅行、歌颂之功,仿佛此行不但“减轻大城市的负担”,还给人民带来了“黄河清”、“江山娇”。
  饥儿何处埋,难解《春放图》
  饥荒对儿童的肆虐,比战争更凶残,表现为被迫忽视其脆弱、遗弃、贩卖、失明、瘫痪、疾病死亡,甚至谋杀。
  1958年上海市奉贤县在“深耕深翻”、“兴修水利”中,提出“用杀人之心搞生产”,全县范围内孩子生病不准父母请假护理,造成儿童死亡411人。
  在桂林市区,“1960年,社会弃婴增多,福利院增设婴儿所,当年收养弃婴230人。”
  1961年7月中旬,河北省卫生厅报告,在黄骅、静海、东光、汉沽等地,儿童中成批发生了失明和瘫痪症,不仅病情重,也很难治疗,部分儿童已经长期瘫痪……
  上述档案多限城镇,很难统计广袤的山村还有多少饿死的孩子。
  贵州王民三日记中,记载他所知该省人吃人乃至吃孩子的事件有10多例,其中,水城南开公社事件中,有5个小孩被活活打死吃掉。
  据江苏高邮县志记载,1960年高邮县,非正常死亡1。7万人。三年期间一共死亡3。7万人,其中1。7万名是儿童。
  据江苏省卫生厅报告,宝应县城,到1960年4月,拾到的弃婴就有927名,其中死婴153名。
  画家李可染的老家,也是江苏的。
  1960年李可染画作,大致集中在柳溪、渔村、雅园、牧童之类的田园生活上。他创作了《柳溪渔艇图》《雨后渔村》《春放图》等。
  《春放图》天真烂漫,牛背上的孩子放着风筝,脸型微胖、着装整洁、举止斯文,完全不是1960年的牧童。
  事实上,1960年代,中国很多农村已经看不到牛,也难以看到其它动物了,多数儿童处在饥饿之中。
  临近李可染家乡的山东省,曾任山东常务副省长的王卓如被撤职下放,子女回忆当时情景:上学天天路过坟场,困难时期几乎天天有埋人的。有的农村幼儿死了,埋都不埋,草席一卷就丢在了坟场。有个同班的孩子,因为吃草淀粉便秘痛苦不堪,披头散发在班里哭泣不止,老师和同学们束手无策……
  走遍中国大地,大饥荒年代的记忆中,哪里找得到胖乎乎儿童坐在牛背上放风筝?“爱国李家山水画”中,田园牧歌永远太平盛世。系列牧童画的布局、神态、衣着,从1960年到1986年宛如复制产品。
  国不畏民死,画里逢盛世
  1961年6月初,原计划来北京重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傅抱石、关山月,被周恩来安排去东北三省旅行写生三个月。《关山月传》披露:国务院办公厅把二位的行程通知了东北三省的有关领导,安排好交通食宿。北京电影制片厂特派四位摄影师组成摄影小组,沿途跟随拍摄。
  在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陪同前去的延边、长白山,随行队伍扩大到20人,傅抱石构思美丽延边的《将到延边》,创作《天池林海》;关山月创作了《林海》《长白飞瀑》。在饥荒中,“省领导为了关内远来的稀客生活过的好一些,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从各方面调来比较难得的食品,保证客人的伙食。”
  1961年春天,延边州委干部何建中向州委书记报告:在延边,2月上旬统计的浮肿病人1万多人,图们镇浮肿病人占总人口7%。在3899名妇女干部调查中,得病者1154名,占调查人数的29。6%。延边地区各市,除敦化外,群众都在剥榆树皮吃。公路、铁路沿线以及村子周围,大部分榆树皮被剥光。
  据官方公布人口数据分析,三年饥荒时期,吉林非正常死亡在12万人以上。
  1961年6至7月,中国美协召开了三次革命历史画创作座谈会,研究革命历史画、领袖与群众关系、革命悲壮题材的处理,结论是关键在于立场,必须统一思想、正确理解。
  会后,产生了一批“统一意志,统一步调”的绘画。
  此时,距离北京很近的河北沧州,1961年9月一些县,农民每日吃粮平均在2两多点。河北省委10月24日统计,截至9月底,吴桥等11个县月死亡率都超过9%。沧州全专区,5月至9月,分别为死亡401人、682人、839人、1184人、2045人。10月份半个月竟然死亡1414人。
  1961年的长安画派,石鲁创作了国画《在南泥湾的途中》《东方欲晓》等,饥荒前后共创作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绘画约10张;何海霞创作同类作品5张以上,长安画派在饥荒期间举办过省际巡回展览,为充饥画饼,添了一瓢水。
  据陈湘波统计,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饥荒前后,革命圣地写生画作大约77张,圣地创作画有13张,毛泽东诗意创作不少于5张。
  1960年后连续三年,李可染冬到广东从化温泉,夏到北戴河海滨,进入“白纸对青天”的创作状态,享用着“极为舒适也少有干扰的优越环境”。
  宣传工作始终是各级组织的“生命线”,当年显然不止一位红色画家,享受类似待遇。
  1962年,42岁的程十发创作了连环画《胆剑篇》,称用来鼓励人民度过三年自然灾害。《胆剑篇》是描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御用故事。三年饥荒是执政人祸,受害人不是皇帝而是万千草民。
  饥荒期间,画家们的轮番巡展、四方写生,找到了所谓革新山水画的突破口,与其说是“对景写生、对景创作、一手现实、一手传统”,不如说开启了“对苦不动、对难不呼、见死不救、见危不帮”之先河。
  饥荒过后50年,至今没有出现一幅反映民间饥饿、儿童受虐的画作。
  万山红遍,“红”了什么?
  从1950年起,傅抱石成为第一个演绎毛泽东诗词的画家,收入许礼平主编的一本画册的该题材作品就有50多张。陈湘波另外统计的“圣地类”还有13张。饥荒期间,至少有《无限风光在险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等7张。
  关山月从1951年到1995年,红色创作时间跨度44年,写生加创作数量超过169张,成为“红色诗意、圣地题材”的联赛冠军。关山月还有数量庞大、引领潮流的“红梅”系列绘画。
  钱松在1950~1970年代几乎走遍革命圣地,创作诗意圣地画42幅以上。浙江画家陆俨少,该题材作品有18幅。以红色风景大画著称的岭南画家黎雄才,为宾馆及公共建筑创作红色题材17幅,如35。76平方米的,《黄洋界》是中国画家第一个出《韶山》画册的人。
  黄胄也恰恰是在饥荒期间画出了一生中多数大型作品。水天中评论:“他善于营造质朴、清新、欢快的天地……在他的画面上,常常能感受到50、60年代不容易感受到的无所顾忌的轻松。”
  饥荒前后,李可染创作了圣地山水画《长征》《山河颂》等7幅,还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被今日美术评论界捧为“红色经典山水”的完美代表,上世纪70年代又创作10多幅《井冈山》获得大饥荒、大浩劫中的“大丰收”。
  我们可以原谅这些画家,在那个年代被迫的各种表现;但我们怎样理解,李可染谈论绘画应该展现“画家一生经历的总和”?难道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过大饥荒?是哪些扭曲的合力,驱使中国画家不采取反饥荒的任何行动,以及今天有条件反思时,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遗忘?
  大饥荒中红色画家的“红色经典”作品,在21世纪的拍卖会上掀起了一个个高潮,即便是相同题材、相似构图的若干幅准克隆画中的一幅,价格也从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一路爆炒到上亿元,有些交易还是国有企业在操作。社会可以不追究画家的历史责任,但社会怎能不防止恶之花结出恶之果?
  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知识分子只要创作,就不可能跳出当时的政治。那时,艺术是政治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不可能摆脱被政治利用、成为政治装饰品的命运。我这里记述的都是大师级的画家尚且如此。我不是对他们求全责备,而是让人们不要忘记那一段政治统帅一切、政治绑架艺术的残酷历史。
  (原文有大量的注解,注明每一资料的来源,由于本刊版面有限,需要者可登陆《炎黄春秋》网站查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