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泸县紧扣“两化互动强强县、文化旅游兴城、产业新村富民”发展战略,针对“谁来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三个问题,从组织建设、服务渠道、机制保障等方面入手,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加快建设“川南经济强县、文化旅游新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始终抓住“三大主体”,激励干事创业,解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谁来服务”的问题。
“事业兴衰,关键在组织;服务发展,落实靠队伍;加快发展,重点在人才”。泸县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首先就要抓住党的组织、党员干部和人才队伍三大主体,不断深化和拓展。
建优服务组织。主动适应城镇化、信息化、农村空心化的发展趋势,出台《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实施意见》等8个规范性文件,全面推进基层党建改革创新。按照“三联五统”模式建成了新农村综合体大党委1个,跨村联建党组织2个,建立花木、生猪、龙眼、蔬菜等118个产业党支部;建立“业缘型、地缘型、网缘型”流动党组织11个,建立社区大党委11个,活动党支部33个,网格党小组112个;在县城“四创”、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重点项目一线建立临时党支部6个。
训强服务队伍。利用村社区“两委”换届契机,通过下派、回引、外引、自培等途径,采取“两推一选”等方式建立完善251个村573名后备人才库。创新探索巡查画像、评议晒绩、差额直选、履职亮诺等环节,在得胜镇、兆雅镇开展换届试点,成功推选了一批“政治素质强、双带能力强、服务群众优、廉洁自律优”的“双强双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按照“提高职绩下派、过程监督考核、完成任务提拔”的思路加大对16名第一书记管理。开展“文化旅游发展”、“四年翻番·次级突破”等十个主体干部培训班,组织“万名党员大培训”充电学习。
聚集服务人才。围绕提高人才对县域经济社会建设贡献率,着力抓好“龙城英才”集聚工程。依托“科技人才孵化基地建设”,引进60名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培养1200名优秀本土人才,柔性引进110名科技人才。围绕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培养优秀农村经纪人100名,培养“土专家”、“田秀才”1000名,培养农村种养殖带头致富能手10000名。依托“农民演艺网”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立近1000人的文化人才后备资源库。大力开展科技特派员进田间、专家讲坛上电视等活动。
始终突出“三大重点”,推进科学发展,解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服务什么” 的问题。
有形化的服务载体,经常化的组织活动,才能增进党员、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泸县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重点在“三个方面”求突破、见成效。
服务发展项目。围绕全县“两化互动强县、文化旅游兴城、产业新村富民”发展战略和“一核四副多节点”工作布局,编制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等创业项目105个,成立县域经济突破组、玉蟾温泉推进组、龙桥生态园突破组等11个专项工作组。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四大机制”推进镇党委科学化建设的意见》、《白酒+医药、化工、新材料“1+3”工业发展优惠政策》等8类37项政策规定,实行“一个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活动党支部、一套考核体系”推动和促进党员干部“下深水”、“接地气”,实现责任落实、项目落地。
服务民生稳定。结合“三联工程·百千万基层行”、“挂包帮”,深入开展关爱在外务工人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特殊群体为主的“四关爱结亲”活动,让党员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党员干部当亲人,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推动党员创业、组织创优和工作创新。今年以来,全县收集涉及行路就医、民生民利、科学发展等各类问题和意见建议1.7万件,县、镇、村办结率均在93%以上,全县信访总量、上访总量、重访量同比下降70%,确保民生稳定、社会和谐。
服务党员群众。继续推进“百村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计划,今年新建30个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县财政投入500万元,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完善村、社区活动阵地服务功能,推行社区“一厅六中心”和村“一个阵地、八个中心”模式。建立健全县、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推行全程民事代办制度,对170多个服务、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精减,统一编印《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手册》,将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承诺等向群众公开。2013年1—9月,全县受理、办理各类政务事项186.73万件,现场办结率达100%,满意率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