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看传统家风(转载)

  从“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看传统家风
  
  2014-03-26 02:00:26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976 次 | 评论 1 条
  近一段时间,央视记者大街上逢人便问家风,懵懂的菜贩子硬着头皮说不短斤少两,大爷大妈一脸茫然地挤出“和善”、“吃苦”的词汇,学生则必是“好好学习”,白领则俱云“打拼”,富贵者则多为“爱国”。但他们口中所说,都与中国传统的“家风”,八竿子打不着。尤其是赵本山在央视高谈阔论所谓“家风”,将一个世代穷酸刚暴发两天的土财主骄横无知形象演绎得淋淋尽致,立即遭到网民揭老底嘲讽。
  所谓“家风”,原是与门阀密切相关的,是士族世家讲究的东西,常见的如“书香门第”、“耕读传家”者是也。家风,起码具备以下三个特性:一是家族上下约定俗成,共同认可;二是祖孙世代相传,风尚自然延续;三是涉及家族每个成员每个生活细节的系统言行规则。“风”不是一言半语,“风”是长期完善形成又共同自觉践行的准则和习惯。
  在古代,孔孟颜曾四大家族之“家风”,弘扬两千年。在近代,真正有资格说起“家风”二字的,当属湖南曾国藩家族。曾国藩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皇封封一等毅勇侯。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氏家族更是历史有数的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国藩继承发扬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国藩传》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说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 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曾国藩出身缙绅之家,标准的“耕读传家”者。所谓“耕”而又“读”,耕则退可以自守,读则进可以入仕。足见家风既包含道德提倡,更在于子孙立世。
  曾国藩的家风,可见于其晚年写给二弟曾国潢的信中。总结其祖父星冈公遗教的家风家规,概括为“八字诀”说:“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训,惟星冈公之都教,尤应谨守牢记,吾近将星冈公之家规,编成八句云:‘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盖星冈公于地命医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子孙虽愚,亦必使就范围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家族子弟的贤与不贤,六分是先天遗传,四分来自于后天的教育,我家世代都有明德明训,特别是祖父星冈公的谆谆教导尤其应该谨守牢记,我近来把祖父的家规,编成四字八句,即:“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
  “书”者,勤奋读书,广博求知。
  “蔬”者,自耕苗圃,栽花种菜。
  “猪”者,开圈养猪,正所谓“养猪也内政之要者”。
  “鱼”者,开塘养鱼,如曾国藩在日记中所写:“屋门首塘养鱼,亦有一种生气。”
  文正公总结道:“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而有一种生气,登其庭而有一种旺气。”
  “考”者,及时祭祀,敬奉祖考。在儒家的传统里,正像曾国藩祖父所言:“后世虽贫,礼不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也。”
  “宝”者,邻里亲朋,友善相待。“人待人,无价之宝也。”
  “早”者,很明显,早睡早起,生活规律。
  “扫”者,洒扫庭除,勤劳整洁,也彰显居家品位。
  上述八项做好了,养成良好的习惯,“常设常行”,落实在行动上,家庭保证和睦幸福。只是,要真正做到并培育为惯常的风气,难上难矣。
  是故,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更非只言片语得来。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连呼“脚麻”,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 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一般的人生下来,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体,我和民间万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谋求私利,而对百姓不知道宽仁,对万物不知道爱护,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违背的。至于高官厚禄,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于水火、饥饿之中的责任。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
  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
  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为天下人考虑,一定要使自己饥饿,自己陷于水火之中,把民贼强盗不被擒获视为自己的过失。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有利于天下,都是极俭朴以修身、极勤劳以救百姓的实例。所以勤劳能使人长寿,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 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如今,一些暴发户也畅谈家风,但家风不是你一旦显贵就能有的,至少得经历三代而不衰才有资格谈及。即便人们不追究其三代,但看你显贵之路和平常作威作福或狐假虎威的作为,就会冷笑不止。此“家风”除了丢人现眼别无其他。
  其实,曾国藩不仅在家风培养上堪为承前启后的楷模,在其充实而忙碌的一生中,还十分重视养生。他的养生理论,在其广为国人喜爱的家书中随处可见。这些养生理论的核心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养心”。
  曾国藩“养心”有三大方法。一是勤练字多读书;曾国藩十分重视练字读书对修养身心的作用。曾纪泽和曾纪鸿是他的两个儿子,但都天生体质较弱。他就要求他们多临摹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因为他认为颜字丰腴柳字坚韧,经常练习这两种书法,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儿子们虚弱的体质。他还劝导儿子们要广泛阅览,特别是要多读陶渊明的诗。他认为陶渊明的诗有助于潇洒恬淡心性的培养。二是不恼不怒,心静平和;曾国藩认为,肝火和血气过旺,人就容易恼怒,而恼怒将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所以,他告诫家人,养心要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不生恼怒,人的心境便会趋于平和,做事也可豁达从容。三是慎独;慎独被列为其遗嘱之首,可见是重中之重。慎独是指人在独自待着时,也保持着高度的道德自觉,不做有违道德之事。曾国藩认为“慎独则心安”,人在无人监督的时候都能遵守道德规范,生活自然会过得心安理得。其实这种道理在“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句俗谚中也有所体现。
  据说,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但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还有一套就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冰鉴》集中国历代相术之大成,是中国古代相术流派中“书房派”的代表作。《冰鉴》即其鉴人专著,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而辨之以奇,重理而导之以术。《冰鉴》体虽小而思精,言虽少而意深,其鉴人观人之法在今天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说白了,《冰鉴》就是曾国藩的识人术。正是这套识人术,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就在门下罗致了一大批俊彦才杰,如李鸿章、李瀚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沈葆桢、江忠源等等。这些俊彦才杰,不仅帮助曾国藩成就一代伟业,而且各有建树,名垂史册。曾国藩的相人术和识人思想与传统的中国相术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强调观察透视人的言行、表情和态度中所流露出的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再通过对世事人生的体验,总结归纳这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他的这些套路与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预测学有许多相似之处,路径是基本一致的。
  曾国藩也有相人三条:一是功名看器宇;二是事业看精神;三是若要看条理,尽在言语中。所谓“功名看器宇”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功名时看他的“风度”,譬如大庭广众之中,有一人很吸引大家的注意,这个人并不一定长得漂亮,表面上也无特别之处,但他使人心里的感觉与其他人不同,这就是“风度”。所谓“事业看精神”,就是这个人能不能作成一番事业,就看这个人有没有坚定、执着的敬业精神。所谓“若要看条理,尽在言语中”,即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和个性,从言谈举止中就能感知到。条理是一个人所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语言交流表现出来,也代表了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
  曾国藩一生都提倡“勤、敬”二字,他不只是教育自己家族后辈这样做,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曾国藩家书》上记载,他在做刑部侍郎的时候尽管每天事务繁忙,但他都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必须看20页的书和作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如是,绝不拖到第二天;即使是在办湘江团练的时候,军务芜杂,仍继续坚持;而且从他的家书中来看,曾国藩这个习惯保持了终身;曾国藩在治政、治军、治学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而他的观人之术、鉴人之略,也是他治政、治军、治学、治家全套智略中的一部分。他摒弃了江湖中那种重形轻神、重奇轻常、重术轻理的俗习,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
  曾文正公被尊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其实,中国任何家庭,只要做到了他流下来的其中一两种“教诲”并形成家教,传之后人持之以恒,过两三代就会形成自己的家风。这种家风无需炫耀,会自然地得到公众的首肯、羡慕与效仿。
  http://yanchh.blog.ifeng.com/article/32283046.html
  1.上一篇 << 马英九会否把台湾变成“马航”?

http://hpicc.org/hpi/68174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