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另类思考:从军阀2.5亿美元存款被赖掉说起
一、一个真实的故事。
1941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兵荒马乱,一般军阀、财主、地主,纷纷把大笔金银财宝存入外国银行。
贵州省的大军阀周西成,当时被蒋介石通绢。他委托漂亮的机要秘书金娣,在美国花旗银行的新加坡某分行,分几次存入了2.5亿美元的巨款。
当时2.5亿美元可真的是一笔天文数字,到底有多么巨大?还是按黄金说吧,当时折合约二三百吨黄金!你要知道蒋介石从大陆逃跑到台湾岛时,把中国银行所有的黄金全部运到台湾,也不过弄走了四百吨黄金。金娣存入的二三百吨黄金意味着什么,真的是无需多言。
这么多的美金,总不能用普通的存款折吧。当时这些存款的凭证,也是用黄金、白银、丝、五色套印等弄出多样存款凭证,这些凭证也是价值不菲,仅仅黄金版的凭证就耗费6.5公斤黄金材料。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金娣委托婆家的孙子辈儿后人想取出这笔钱时,却被花旗银行赖账了,理由无非是存款凭证是假的等等。二战时犹太人把钱存入瑞士银行差点被赖掉的情形再次发生了。但是犹太人历尽波折总算要回了钱,可是我们的黄金存折直到今天还被这些无赖说成是假的!
在社会中扮演财富储存角色的银行,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假设那时我们也有世界级银行,中国人的财富流失现象也许会大大减少。
从所周知,一家银行的好名声与时间的积累关系紧密。除了稳定发展、诚信为本、效率快捷等诸多人们经常提起的要素外,良好口碑形成更多的得益于长年累月的民众信任积淀。社会上很多行业都是越老越吃香,比如医生、律师等对职业经验要求高的职位。而银行做为财富流通、财富储存的服务中介,除了四通八达的分支机构组成的方便高效的流通渠道外,让民众产生财富储藏的信任感无疑是能持续经营的重要前提。
在1941年的中国,我们的本土银行即没有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也没有足以让民众信任依赖的百年老店。动蒎年代,战乱烽起,哪里才是保全财富的风水宝地呢?经营百年的古老钱庄在外来现代化金融机构肆意碾压下早已土崩瓦解,新生的国家背景下的股份制银行尚无法让人民放心,把钱存到外国银行在华分支机构就成了唯一选择,甚至不外万里跑到国外为自己财富寻找安全避风港。
如果民国期间,我们国家就有世界级的大银行,有遍布全球的金融网络,有多年积累的良好口碑,那么金娣也完全可以把钱存入中国某银行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那么这些钱同样会成为银行进一步扩展业务的雄厚资本,我国的经济建设就会增加更多的外部援助,中国人遭受的打压也许会减轻很多。
回到现实中,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必须承担起产生走向世界的中国金融机构的重任。
三、我们的上海自贸区,如果能闯出若干家世界级的、口碑好的大银行,那么对世界经济发展就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更大的影响。
就在前几年,当伊拉克的萨达姆(包括后来利比亚的卡扎菲)被内外反对势力打倒时,人们只注意到他们的悲惨下场,而忽略了他们存放在瑞士银行的美元存款。甚至当他们还在抵抗之中,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已经宣布将冻结他们在西方国家银行的存款,而这些存款将用于支持萨达姆的敌人,以及用于打倒萨达姆后未来新政权的开支。
那么萨达姆、卡扎菲们为什么要把财富存放到西方国家的银行呢?因为渠道为王,世界金融流通渠道被西方金融机构牢牢把持着。自己国家银行一旦有战事就不安全,除了把钱存到西方银行,再没有其他渠道可用。
有人说,美元在世界流通时,所有贸易的手续费对西方金融机构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关注财富储存上的捡大便宜,瑞士为什么那么富裕,真的只是瑞士人勤劳致富吗?要是算一算做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中立国,多少人的财富永远地遗忘在了这个弹丸之地的小小山地国家,你就会知道做什么生意也没有别人把钱忘在你口袋里赚钱快。
上海自贸区,不仅是给了别人一个机会,也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看谁把握机会更准更牢。比如,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你想在上海自贸区内办金融机构,可以;那么,也得充许中国的银行在你们国家开办分支机构和中国资本直接在你们国土内开办新银行。
抓住机会,不仅是为了我们财富不流失,也是为了让世界财富多一个储藏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