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 云 工 程 论》-04-1

  《调 云 工
  
  程 论》-04-1
  魏界民、赵捷、邹力帆
  创建时间 2008-6-30 最近更新 2013-9-25
  请有兴趣的读者,登陆sunview.net.cn三唯时文专题讨论,研究。
  科学界有个俗语: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调云工程是大胆设想,也要小心求证。下面对调云的科学性进行分析
  【四】、调云工程科学性的分析
  调云,有云可调吗?调什么云,调云动力是什么?调云的水的质量有多少?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问题、工程实施难度、、、都必须一一认真考虑;否则,纸上谈兵。为此,我们应该对大气、云层、季风、山势、、进行量化分析!综合讨论!
  4、 1、水气与云层分析:
  4、1、1: 云 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江、河、湖、海的水 ,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从蒸发物表面进入低层大气 的过程是:
  开始时的空气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
  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
  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我们看见的 “云”;
  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再被冷却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汽化),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4、1、2云层(大气对流层)有什么特点?
  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等(见图)
  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层,空气的移动是以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为
  主的对流运动,叫做“对流层”。它的厚度不一, 其厚度在地球两极上空为8Km,在赤道上空为17 Km,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大气中的水气几乎都集中于此,是展示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刮风、下雨、降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对流层内。
  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就有了立体的云层分布图像了!它们是我们调云的理念基础。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这层高达4000–8000m的暖湿气流,暖湿青藏高原,进而水流七大沙漠,不就达到南水北调的目的了。说明调云工程的理论根据是对的。但是实践呢?
  4、2、 我们需要的云在那里?我们要调的云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好 !下面 来看一下我们需要的云在何处?
  、云海茫茫、天水浩荡
  这是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两侧的云层比较图
  
  片
  只有一小部分翻过喜马拉雅山脉的暖湿气流形成的云,
  4、3云的来源,云的质量
  那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云在哪里呢?
  这是布达拉宫下雨照片
  它只是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少数云形成的降
  
  雨,而且知道雅鲁
  藏布江的水量是黄河水的四倍。那么大多数云的水量是多少?
  珠穆朗玛峰(中国境内拍照)1
  珠穆朗玛峰 2(飞机上拍照)
  照片看出,珠穆朗玛峰8884m四周云雾翻
  
  腾,云有的是;
  云是我们调云工程的粮草、资本,我们有了它就有调云工程
  从卫星云图可知,大量的云被喜马拉雅山脉挡住,只有少量翻越
  从卫星云图知道,虹吸效应的范围;我们将要开口的地点也可圈定
  图片是阿拉伯海的暖湿气流的流
  
  向
  几乎喜马拉雅山脉长2000Km山梁都被云层覆盖
  实际测量数据也有,
  在喜玛拉雅山南,印度的阿萨密邦,气拉朋文地区一个下午下雨20441mm。而在196
  
  1年七月的一次雨中,以26461mm的大雨创世界之最!它比北京地区四十三年的下雨总量还多,从而知道雅鲁藏布江的水量为什么是黄河水的四倍?(我们的调云工程把一部分暖气输送到山北,一则可以降低当地的水灾;增加了印度河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暖湿气流输送沿途的尼帕尔、不丹、锡金也增加了暖湿气流;与绿化有利,调云工程使多国都赢!)
  这样认识到了喜马拉雅山脉以南一带的云量十分丰富。结合印度的水文资料,我们可以肯定,调云工程将大大减小印度的水灾,更加合理的调配了印度河的水资源,并没有减少印度河的水量。
  喜马拉雅山脉以南,云源不缺,取之有益!
  云有了,可是它怎么才能过来呢?那么调云的动力在哪里?
  季风是我们调云的动力吗?让我们来看一下亚洲的季风有什么特点。
  接下一节《调 云 工 程 论》-04-2

http://www.lifang521.com/xlrd/644187.html

《调 云 工 程 论》01

  《调 云 工 程 论》
  魏界民、赵捷、邹力帆
  创建时间 2008-6-30 最近更新 2013-9-25
  请有兴趣的读者,登陆sunview.net.cn三唯时文网讨论,研究。
  一【序言】
   中国:大西北荒漠化问题必须解决,沙尘暴问题必须解决;
  地球:温室效应问题必须解决!地球气候恶化问题必须解决!
  可是,怎么解决呢?这是给全世界每一个公民提出的问题?
  沙尘暴图片
  科学家研究证
  
  明: 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正是地球气候恶化的罪魁祸首之一。是中亚地区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为了人类生存,必须解决这个难题。遏制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解决湿化大西北问题,是阻止地球气候恶化、拯救人类的重要途径。
  潘基文再三发出警告:“世界正处于重大灾难的边缘”,“时间不多了, 我确信你们会做出明智的决定”。
  科学家们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联合国寄希望于我们。于是,解决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解决湿化大西北问题成为我国也是全球迫在眉睫的必须的解决的问题;我国有义不容辞的职责!
  为此,草民特提出《调云工程论》;
  《调云工程论》理念是:
  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高度为4500-6000m左右处;
  在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海拔高度为3500–4500m左右处
  削山开口、宽峡阔谷 ,人工形成几十、上百个气流通道。
  作为暖湿气流通道;南、北两排开口的气流通道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穿堂风效应”;“穿堂风效应”使翻越过喜马拉雅山脉的暖湿气流更多、更快地穿越岗底斯山脉,达到藏北地区,进而弥漫藏北高原,夜雨湿化大西北; 成内陆河流水到达七大沙漠、、、
  特别提醒的是:仅仅只在喜马拉雅山脉开口是不行的;因为翻越过喜马拉雅山脉的暖湿气流成雨后流到雅鲁藏布江,最后流到印度,于大西北无益;必须在在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海拔高度为3500–4500m左右处削山开口、宽峡阔口,使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暖湿气流进一步穿越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
  我们注意到,只有穿越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暖湿气流,那才是中国的水;才是青藏高原新增加的水;
  我们调云的动力是西南季风,东南季风;
  就是将海拔高度、暖湿气流厚度为4000–6500m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部暖湿气流,利用西南季风的推力,翻过喜马拉雅山脉、进而穿越过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的新开口、让暖湿气流湿润青藏高原,进而利用青藏高原南高北低之利、内陆河支流众多之便,将水流到七大荒漠,达到南水北调目的。
  青藏高原虹吸效应是中国北部乾旱、沙化、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青藏高原也是人类抵御全球变暖的希望点和解决青藏高原虹吸效应问题的唯一突破点。
  “黄河之水天上来”;所以草民认为:调“天水”增加青藏高原的水量,应该是逆转虹吸效应、减缓全球变暖的唯一合理方案:调云工程基本原理是:
  以青藏高原寒冷的冰川,凝聚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再将青藏高原凝聚下来的淡水注回到中亚沙漠,使产生一个逆转的虹吸效应;实现这一逆转虹吸效应使得地球最大一块陆地得以冷却、湿化,使得中亚大气水循环得以平衡、完整,并有持续的保障体系。进而恢复欧亚大陆植被,固化大气中二氧化碳,从而减除温室效应。就有如为人类在欧亚大陆建立了一个绿色平原。
  有了暖湿气流就不怕缺水! 且暖湿气流缓慢湿润大地过程是唯一适合长期干旱的大西北地区的绿化进程(防土地盐碱化)的方案;湿气致雨,循序渐进,相贯成河、日集月累,使虹吸效应正能量化,有60万平方千米的七大荒漠“自然”地变成绿洲!中亚地区缺水问题也会基本缓解!绿洲的树木的固碳作用将以百亿吨计。从而大大地减降大气的CO2的含量;根本上解决地球变暖的问题。
  调云工程 是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无法比肩的低投资、高效益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及其科研)仅仅在中国已有水上做文章,它只能是涓涓细流,杯水车薪;根本不可能解决大西北沙化问题,
  而解决大西北沙化问题必须要大量引进外来水,而喜马拉雅山脉以南地区国家年年洪水危害,需要调出水;
  把藏南水调到藏北来,是延边多国皆赢需求,而把藏南水调到藏北来的唯一方法是调云,别无他法!
  这是我们《调云工程论》的核心;
  中国“调云工程”工程若得以实施,将扭转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沙漠的虹吸效应危害,逐渐恢复中亚和中国北方生态平衡,缓解环球气候变暖过程。
  调云工程是涉及中华民族生存的大工程,也是惠及世界的大工程,是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工程!是亟不可待工程。
  Cloud transport, a new solution for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 the proposal, multipal air tunnels can be constracted by removing peaks over 5000m sea level on Mount Himalaya and Mount Nyainqentanglha. In this way, warm air current would not be raise and blocked by those peaks as it is now, and therefore is able to flow into Tibetan plateau. Further more,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geography in this plateau, which full of valleys and in-land rivers, waters and wet air can even reach other areas of China. After cloud transport applys, it is expected that rivers and oasis to be appear in those dry land,and eventually benifite west and north China.
  北京下沙图
  说明:调云工程 全称应该叫“东云西调,南云北调”工程;它的理念适合于全
  
  国各地需要解决旱涝问题的地区,可以广泛研究实用。
  这种创新工程,它必须有:由民间首发,团队研究,国家参入三个步骤;为此,我们特请《三维时文:SUNVIEW.NET.CN网站》为我们开辟专栏:“调云工程”;以便专家们专题讨论、指导》;
  ******************************************************
  阅读附件:
  遏制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 尽快上马西线调水工程
  时间:2010-09-16 13:26 作者: 蔡金水
  ——阻止地球气候恶化﹑拯救人类的重要途径(此为摘录)
  极端灾害天气正在肆虐全球。近日公布的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联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在三百年内,地球的大部分地区可能将变得异常炎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澳洲灭绝学权威芬纳(Frank Fenner)甚至预言:人类百年内将灭绝。21世纪全人类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挑战,就是由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性气候变化。科学家们对此警告说,人类如果不马上采取严厉的措施,我们的后代子孙将会遭受一场人类自己制造的大灾难。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全世界必由之路。
  截至2008年,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大约五吨,与人均GDP类似的国家相比要高出许多,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因此,2009年12月7~19日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承受了钜大压力。中国现已做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而这就意味着中国要做出很大牺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将成为中国不堪承受之重。
  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是地球气候恶化的罪魁祸首之一。而中国酝酿中的大西线工程若得以实施,将扭转这一危害性效应。因此,上马大西线,是阻止地球气候恶化、拯救人类的重要途径,是中国既能减排,又能保持发展的双赢之路。
  一、“拯救地球”刻不容缓
  近年来,地震、海啸、暴雨、洪水、酷热、严寒、沙尘暴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接连发生,特别是进入2010年,全球极端天气大幅度增加,冰岛火山爆发的火山灰导致欧洲750年一遇的酸雨,飞机停航;中国、美国等北半球多国最近遭遇历史罕见酷热,一些地区的气温更打破多年历史纪录,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6月是全球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6月,很多国家出现了热死人现象。
  而中国的极端天气更是尤其突出,年初经历了50年来最冷的冬天,往年3月已是春暖花开,而2010年惊蛰时节北方还大雪纷纷;哈尔滨遭遇了50年来罕见雪灾;接着是西南地区百年未遇的大旱,致中国广西、贵州等多处受灾;然后就是持续至今席卷全国的酷热和暴雨洪水,7月20日长江三峡迎战了1998年以来最大的洪峰、达每秒七万立方米流量;全国多处江河溃堤决口;黄河、海河、松花江、辽河等北方河流都可能发生大洪水,连青海省都遭遇了两千年未有之洪水。科学家说这些都是全球变暖引发的,今后这种极端灾害天气还会继续增加。
  六年前,英国《观察家报》披露了一份美国五角大楼的“秘密报告”,对21世纪因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气候突变进行了分析,并对这种突变可能带来的气候灾害及其导致的严重社会问题作出预测: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核战、大旱、饥饿和暴乱等问题将困扰全球各国。今后20年内,全球气候将发生突变,一场全球性灾难就摆在我们面前,成千上万的人将在自然灾害中死亡。新华网2010年7月22日报道:卫星图像显示,北极地区冰面积最小值已由先前的1100万平方公里降至1080万平方公里。照这一速度发展下去,北极地区在30~40年时间内夏季可能不再有冰,包括北极点。北极地区格陵兰岛和南极洲拥有全球98~99%的淡水冰。如果格陵兰岛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预计将上升七米。根据世界上现有的人口规模及分布状况,如果海平面上升一米,全球将有大约1.5亿人的家园被海水吞没。上升七米数亿人口将被淹没。气温上升导致更糟糕的结果之一是,全世界约四亿人将会面临饥荒之灾,因为气候变化会造成全球0.2~4亿吨的谷物减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8年11月9日抵达南极洲视察,亲眼目睹了气候变化造成的恶果:相当于南极洲五分之一面积的整个南极西部冰盖面临消融风险,这个冰盖一旦融化,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六米,淹没一些沿海城市,包括纽约、孟买和上海。而这可能在一个早晨发生。
  因此,潘基文再三发出警告:“世界正处于重大灾难的边缘”,“时间不多了,我确信你们会做出明智的决定”。
  世界顶级气候科学家、“地球变暖科学之父”詹姆斯?汉森指出,地球的气候系统已经接近危险的临界点,现在是地球最紧迫的时刻。科学家们对此警告说,人类如果不马上采取严厉的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的后代子孙将会遭受一场人类自己制造的大灾难。各国科学家一直用电脑模型预测地球气温在未来一百年里会上升多少,一般的估计是上升2.5~10摄氏度,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看人类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美国五角大楼的“秘密报告”中还特别提到了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 — 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特大乾旱,而且有可能持续十年之久。此外,极端气候现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气温升高。尽管快速的经济增长已经大幅消除了贫困,中国依然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从报告里可以看到,如果目前的排放模式继续,中国三分之二的冰川,包括喜马拉雅山、崑仑山、天山,将会在2060年前融化,而剩下的那三分之一也会在21世纪结束前消失。
  现在,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加速度攀升,到20世纪末,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290ppm,[1″> 以后到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地增加了,不到十年,达到380ppm。一年等于工业革命前一千年的排放量,40年后2050年将达到500ppm,全球气温上升四摄氏度,海平面上升六米,北纬33度线以北旱情严重一倍,沙漠扩展两倍,沙尘暴增加40倍,上海、广州、香港、台北、新加坡、曼谷、仰光、雅加达、东京、伦敦、柏林、巴黎、罗马、纽约、旧金山、悉尼、孟买、卡拉奇、达卡、开罗、哥本哈根、开普敦、布宜诺斯艾利斯等世界级城市和有入海河流的下游,都将被淹没,世界文明45%,人口31%灭顶。再40年到2090年,达660ppm,惨烈加剧一倍,甚至两倍,真正的世界末日了!
  近日公布的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联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在三百年内,地球的大部分地区可能将变得异常炎热,不适宜人类居住。[2″> 消灭天花的权威、澳洲知名微生物学家芬纳(Frank Fenner)甚至预言,由于人口暴长,天然资源的耗尽,控制不了的气候变化,人类将在一百年之内灭绝。[3″>
  这种情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拯救地球”已经刻不容缓。
  二、中国面临的困境
  、、、、、、、
  这些年我国搞了十年西部大开发,还搞了规划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了防沙治沙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都受制于水,进展缓慢。由于缺水,西部的很多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难以有效开发利用;“三北”防护林工程成活率只有25%,保存率只有13%,还多是小老树,很难起到生态屏障作用。
  、、、、、、、、、、、、、、、、、
  所以,要通过绿化造林,搞森林碳汇、生物减碳,就必须解决我国三北地区缺水问题。
  只要有了水,沙漠是可以治理的。
  以色列三分之二的国土是沙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我国的12%,但他们发明了滴灌技术,并从145公里以外引水到沙漠,通过滴灌高效利用水资源,在沙漠里建设了世界发达的农业。、、、、、、、、、、、、、、、、、、、、
  很多研究都意识到青藏高原对中国北方沙漠化有极大影响,认为青藏高原阻隔了印度洋潮湿空气的进入,这就造成夏天印度洋季风吹不进这一地区,而冬天则从西北刮来乾冷的空气,由此产生了欧亚大陆中心与大洋的不对称的水交换,风带出去的水比带进来的多。全球季风系统的形成因素之一是南北极与赤道的温差。
  然而,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其冰川产生的温度效应对其周围气候的影响是如此强烈,值得对其进行独立的分析。青藏高原除了以其高度阻隔印度洋潮湿外,还以其温度效应将中国北部的水分虹吸到印度洋和太平洋。
  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全球变暖,然而其起因不在现代,而在古代远古代。具体地说起因就是青藏高原。
  五千万年前,印度板块冲击欧亚大陆,崛起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泛青藏高原包括喜马拉雅山、天山、帕米尔高原、都库什山等)近三百万平方公里一大块(从北纬26度至46度,跨30度纬线,东西1500公里,从东经71度至101度)崛起,不可能不对欧亚大陆气候有所影响。科学考察证明:影响是决定性的。首先是把气流格局改变。
  开始的4800万年,青藏高原隆起到两千米,影响还不算大,严重的问题,发生在以后的260万年,一下长高了2400米,达到4600米。
  更要命的是最近的六千年,更增高800米达5200米。三百万平方公里高度5200米,这是空前的凸起。地球历史上没有过这样的高度这么广大面积的凸起,彻底打乱了正常的秩序。
  过去,西风环流,如季风一样,准时把水汽带来洒在北非、欧洲、西亚中亚和中国的北方,使它们成为温润区,森林茂盛,草原如茵,降水900毫米,气温15摄氏度上下,温暖融融,成为人类宜居之地。所以,人类能够在这一时期,这一地区诞生。
  当青藏高原崛起五千米以上后,一切都改变了,钜大的高原体逼迫西风环流分成南北两支,70%南支,30%北支。 南支顺喜马拉雅山谷坡向东南~东北,遇阻岷山秦岭,转西~西南……形成涡流上高原。
  高原高寒,所带水汽全被冻结在高原。
  北支,受帕米尔高原顶托达六千米入高速风道,快速沿天山~阴山谷坡向东,过三江平原到日本海。
  北支由于高空高速通过,很少形成降水。
  另外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印度洋水汽无法到达西中亚和中国西北,而又由于虹吸作用,中亚和中国西北部存留的水蒸发高原,又由于青藏高原西高东低河水东南流,这样就形成北旱南涝的局面:中亚中国北方乾旱缺水、沙漠化(260万年前没有沙漠),中国南方东南亚洪水泛滥。
  中国北部的沙漠地带与青藏高原形成一个有强烈对比的温度和海拔高度差别的地貌结构。要维持这一地带的稳定生态系统,至少需要一个完整的水循环,即北部高温将水蒸发到高空,然后在低温的高原或高空凝聚,形成降水,再由高原经过渗透或地表流动流回北部。这一个水循环之所以不能完成,就是因为从北部蒸发上高原的水分,无法从高原北沿流回北部,反而顺着高原的南坡流入印度洋或向东流入太平洋。这就是虹吸效应。
  青藏高原虹吸效应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没有完整持续的大气水循环,就不可能有持续的陆地生态平衡。然而青藏高原虹吸效应打断了欧亚大陆中心的水循环,使得地球最大一块陆地上的生物圈环境逐年恶化。青藏高原虹吸效应是一个自持的正反馈过程,它加速度地吸走欧亚大陆中部的水分。中亚水分的减少使得气温上升,增加了乾旱地区水蒸发速度,又反过来强化了虹吸效应。中国北部的沙漠化减少了植被,减少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强化了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加剧了全球变暖。
  因此,青藏高原对亚洲气候有决定性的影响,青藏高原不但没有释放足够的水量去平衡中国北方水循环的缺失,
  相反,青藏高原以其虹吸效应将这一地区的水分抽出去,生成恶性正反馈,导致欧亚大陆中心区域附近生态恶化,并波及全球大气系统。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是引发中亚气温升高的原因。这个虹吸效应将水分从欧亚大陆中心抽到印度洋,致使中亚沙漠化扩大,并触发冻土和冰川融化两个使全球变暖的正反馈过程。青藏高原虹吸效应由三要素组成:高寒吸走并凝聚中亚的水分;高原地处北半球使得南坡雪水融化速率高于北坡;高原东西走向的山脉结构使高原雪水流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其总效果是将中亚水分排到海洋。这一虹吸效应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导致中国北方沙漠化,增加环球沙尘暴,提高中亚气温,触发西伯利亚冻土和北冰洋冰川的融化。也就是说,青藏高原虹吸效应是北半球冰川融化的真正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人类生存。人类生活在陆地上,世界最大的陆地是欧亚大陆。塔里木盆地就在欧亚大陆中心。由于虹吸效应抽走了中亚的水分,中亚气温逐年升高,青藏高原虹吸效应威胁全球气候,直接损害中国北部生态。
  青藏高原虹吸效应的实际结果,是将高原以北的水分移到了高原以东以南,改变了东亚水的分布,造成南涝北旱的气象结构。而逆转虹吸效应,就是将泻往高原以南以东的水调到高原以北。
  、、、、、、
  众所周知,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重要途径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机制,离不开水分由植物而蒸发到大气中。增加欧亚大陆植被既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也可以降低地表和大陆温度,保护高原冰川和西伯利亚冻土,所有这些减缓全球变暖的一系列效果,都有待于全球大气水循环延伸到欧亚大陆腹地,有待于人工逆转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
  、、、、、、、、、、、、、、、、、、
  扭转的虹吸效应以青藏高原的高寒凝聚印度洋潮湿空气中的水汽,这些被凝聚的淡水以雪水的形式流入高原河流,大西线将其中部分水量导入青藏高原以北地区。总效果是将印度洋水虹吸到中亚。
  如果对冲的水量足以抵消青藏高原虹吸效应吸出的水,才有可能遏止这一地区生态继续恶化;
  如若调入这一地区的水高于青藏高原虹吸效应吸出该地区的水,才有可能逐步恢复该地区的地下水位,恢复该地区地表河流和湖泊,恢复生态,消除北方沙尘暴。
  由于大气环流由西向东 以及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北调的水越往西对北方生态恢复越有效。
  另外,最主要的是我们现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都是在长江上作文章,并不能增加我国的水资源总量。科学家预计,到2020年,长江流域将多年平均缺水14亿立方米;
  参考文献:
  1、郭晓明:〈青藏高原的虹吸效应对欧亚大陆水循环的影响及逆转措施〉,《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年第1期;
  2、邓英淘:《再造中国,走向未来》,香港大风出版社2010年;
  3、王小强:〈这本书,这件事,这种精神〉,《再造中国,走向未来(前言)》第1~8页;
  4、王小强:〈重提西部大开发 — 启动内需与产业升级的方略〉,《绿叶》2009年第6期;
  5、〈2010年新疆工作会议 —“治疆”新思路〉,中新社北京2010年5月20日电;
  6、〈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华社北京2010年5月28日电;
  7、〈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7日电;
  8、周天勇:〈不转变模式,中国未来发展将无路可走〉,《经济参考报》2010年7月16日;
  9、相关研究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将导致乾旱问题进一步恶化,我国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保护受到威胁的“粮仓”(〈旱灾频发恐成我国粮食安全主要威胁〉,《经济参考报》2010年7月23日);
  1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总量尚不足三成,推迟决定2008年底已做出(赵媛媛:〈南水北调进京为何推迟五年〉,《北京青年报》2009年5月15日);
  11、崔鹤鸣:〈风电对大西线调水的意义〉,《香港传真》No.2010~35;
  12、〈大西线优化引水方案136888版本〉,
  新华网发展论坛(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forum.home.news.cn/detail/68607564/25.html);
  13、鏖康:〈图解南水北调西线 — 打造藏南“贝加尔湖”,成就西北“第二天府”〉,新华网发展论坛2009年1月8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forum.home.news.cn/detail/62801187/81.html);
  14、郭开:〈看中国怎样拯救世界〉,凯迪社区网2009年12月26日(http://ci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i&id=3181145&Pagc=1#3181148 )。
  注释:

https://www.richdady.cn/case/item-217.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