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新闻,在日本,一款化学方程式模样的耳环销售火爆,其目标群体大概是理工女。研发这款耳环的是一个工作室,委托别的工厂制作的。我猛然认识到,日本经济停滞不前是因为社会已经没有了需求,人们只能通过创新去创造需求来打动消费者,而这种创新就是一种竞争力。另外,我估计中国还没有这种类型的工作室,如此微小的企业能够生存,说明政府多么重视全民创业,对小微企业肯定有一系列的鼓励和保护。还有一点,假如一家中国的公司有个新产品很火,瞬间市场上便会出现N多仿造品。反过来看日本,可见其产权保护多么健全。
好了,转到中国,这款耳环在北京估计也会很火,但是在某个县城,肯定会卖不动,因为还没有多少女孩子戴耳环,何况还是不伦不类的耳环。这就是需求的问题。有人口才会有需求,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才会刺激经济的增长。
需求也有分类,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需求。对于广大穷苦农民来说,进城买套房子,开上一部车子,有点存款以备医疗费,这是他们的刚性需求。但是这种需求被高房价低收入抑制了,遥遥不可及,等于没有了需求。这类人占多少?目前城镇化率百分之五十,那么是6.5亿人,减去2亿农民工,剩下4.5亿人。也就是说这悲惨的4.5亿人无法为经济增长作贡献,只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些能力高点的农民挣够钱了,进城了,或是把孩子送进城了,他们会积极挣钱把房子装修的更漂亮,买更多的新型电器,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等等,这是改善性需求,他们努力挣钱还贷并且努力增加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改善性需求所带来的经济刺激是持续的。
再往上就是在城里呆了N年以上的人群了,他们没有还贷压力,物质上的改善性需求也很小,手头有或多或少的盈余,最关注理财的一群人。或是盯紧股票基金,或是打算投资创业,殷实的应该已经开始了事业。也就是说现在给他们一笔钱的话,他们只会把钱储蓄或投资下去,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可以花。这类人应该包括所谓的中产阶级。值得注意的是,在之前的城镇化浪潮中,一些城中村的农民直接跃升到了中产,羡慕嫉妒恨的一群人。不劳而获得到的财富,与贪腐得到的财富,都容易扭曲价值观。
接着就剩下富人和权贵了,偶是屁民,说不清楚他们的需求,也许是引领时尚,也许是移民,也许是勾引女星,也许是和权贵联姻,也许是民主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都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他们唯一刺激的是奢侈品行业。再多的钱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数字和成功的标志。
以上两种人,暂时统称为老市民和富人。他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逐步消灭了改善性需求,从内需的角度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大家都知道投资,出口和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说下出口,我们有4.5亿穷人,他们的消费水平跟非洲是一样一样的,这4.5亿人养活着一批低附加值的产业,这些产业也占领了不少的非洲市场。多数企业是靠国内市场养活的,出口是为了多赚点。只要这4.5亿人的需求不变,他们就不会转型升级。然后说下投资,近年来的高铁,地铁及许多大项目,都是为老市民和富人服务的,都是为已经对拉动内需增长乏力的人服务的,华而不实。政府官员的眼光都是国际化的,国外有的咱也要有,而且本身官员专家就是老市民和富人。个人认为这是最大的败笔。中央和地方没有及时将投资引导向农村,而是投资向城市建设,直接拉动了房地产的火热,并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综上来看,整个社会的需求结构极不平衡,释放刚性需求拉动穷人的内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新一届政府瞄向了城镇化。当消灭了刚性需求,全社会进入改善性需求和精神需求时,经济增长必然就放缓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慢也是因为这个。那时候,全民的需求大概就是民主和战争了。所以现在穷人不要谈什么抗日,那还不是你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