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发工资最靠谱 :破冰之旅

  
  这些年一直提倡刺激消费,近段时间又闹钱荒,股市动不动又要救市,还有近来争议最多的是延长退休问题,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浪高过一浪,这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在困扰着这个社会。全球范围的经济萎缩也凸显在人们的视野中,我们已经习惯这样的困扰。不论是专家或者学者,都在出谋献策解决这些经济顽疾。有没有房地产经济,经济萎缩是不可避免,也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房地产经济只不过加速人类更多的认识什么是某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山穷水尽。
  社会基础保障的基准点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知识中极为重要,没有这个基础一切的发展成果将可能出现得而复失的危险。历朝历代,摸索人民群众的社会基础保障基准点是很重要的,这个基准点在不断的变迁,由以前的吃饱住暖发展到物质文明科技文明的阶段,任何社会经济学说的视角还停留在过去的眼光,必将受到当头一棒。全民发工资这个想法很多人都转不过弯。
  时至今日,在谈一些楼市、政策等,都是围绕在旧有的框架之下运行,犹如补一件旧衣服,虽然这件衣服很耐穿,但是补来补去终究不是长久的办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生产力上了一个台阶,到是生产关系落后跟不上。实体经济不景气更说明这一点,那就是生产力表面上是过剩,实际上是生产关系跟不上,天天喊着刺激消费并没有多大的效果。即使是电商一个促销日有360亿的订单,拿13亿人平均起来,也不过是人均30元左右的消费量,一个月也就人均900元的消费量,一年也就人均10000元左右的电商消费。别高兴,那是天天都促销,人人都购物才人均每年10000元左右的消费量,假设不是天天购物街呢,那么人均的年消费量是不是应该打折,打一折还是九折?当然这是电商的宏观经济数据。这些数据直接反馈到实际工厂的生产状况,消费多少,生产多少,库存了多少。事实也证明家电下乡补贴成不了大气候,对经济主旋律无济于事。
  说了那么多,该说一些想要说的核心内容,如果说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大进步之一,那么要属社会基础保障的增强,那就是全民发钱,也相当于全民发工资,直接派发现金到人头账户。二十一世纪能跨过很多历史遗留的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增强社会基础保障,而在增强社会基础保障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按人头直接派发现金到个体。这么一说估计笑死也吓死了很多专家学者,我必背负着超级脑残的骂名,无所谓啦。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但请听我往下说。
  在中国,近期香港有过派发现金的经历,澳门也有这样的意识,国外的瑞士将公投“全民发工资”每人每月发1.7万元(折合人民币)。在发达国家其实他们也类似于派发现金,它们相对完整的社会基础保障体系本身就是变相的派发现金,差别在于发的多寡、发的数量、发的持续,这三者环环相扣又环环相映到社会物质基础,物质文化的需求远大于社会现实的物质基础必然引发社会新危机,次贷危机假设是一个陷阱,那么欧美国家的实体经济应该很强大。全民派发现金看似不可行,却是往往最可以行得通。但是必须处理好几个最关键的问题:首先是全面派发现金是面向全国十三亿人口,每个人要发多少,这是头等大事,发多了引发社会新危机,发少就杯水车薪效果不明显反而拖累财政预算;其次是发钱的次数问题,发一次,作用不大,发十次好像也不多,这里面涉及到经济规律的统筹,经济规律它本身也有空际可循,有孔可钻;最后一个问题是发多久,发一个月,发一年,还是发一辈子的问题。综合起来就得出一个全局,发多少钱决定了发多少次限定了发多久,对于一个经济学者必然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由于这个课题涉及到庞大的统计系统和浩瀚的论证体系,非三言两语可以阐明,非要写成文献,没有几十万字不可成文。人口多底子薄这句话不能成为口号了,该换换了。
  挑一个例子来抛砖引玉,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最终验证的是时间,并非只言片语的对错,否则任何专家都可以预言这个世界,我喜好玄学,所以谈时空是我的固有特长,在此不想拉开话题。以目前国内的经济环境,每个人头每月派发一次现金,按十六周岁来划分,十六周岁以下的人(不含十六周岁)是十六周岁以上(含十六周岁)的一半,姑且以十六岁为成年看待,那么十六周岁可以领取2000元,十六周岁以下可以领取1000元,这些钱每月都会准时直接派发到人头账户,发多久,可以发一辈子,必须是一辈子只能增不能减,否则就没有意义了。经过大量的数据模拟,人均1000到2000元合适当今的社会发展水平,至少对于国内的经济是利大于弊。如果在精确的计算,必然产生和退休养老金的重叠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处理起来看似难比登天,其实很多时候顺应天意也会水到渠成,浪费太多口水并无实际的意义。
  定义为2000元,那就是按一个人每个月除去活命的开支,在乘以二,部分保证吃,部分保证住和行,剩下来就是拿来消费其它日用品,假设人人都只是为了吃饱,那这个社会没有意思了,还没有去过月球就这么放弃?如果每月都把钱放到吃饱和还房贷,那人就会活得很单调,5G都出来了,你不想体验更多的科技成果?2000元我是以自己生存在一个两千多年的古城来计算,这个古城相对落后,发觉两千可以马马虎虎生活了,也别骂我不长进,写个小说为什么不写成每人2万呢,人是要知足常乐的。每个人每月2000元,都按成人计算,也就每个月要二点六万亿,也意味着国家发工资比这个数还要多。其实现在为就业发愁就是广义就业的新定义,如果定义一份工作就是就业,什么样的就业才能有收入,就业率困扰着全球,就业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有工资,有工资比医保来得直接。现金的支配比什么都好使。
  试想一个草根的普通老百姓,他每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以后,每个年轻家庭主要还是三口之家,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出现每月有固定的收入。每月5000到6000元不等。每个月6000元,一年也就70000元左右的收入,这是普通小康生活。然而这个小康并非简单的小康,这里面所隐含的社会意义极为重大,也是一个划时代的。媲美过去的土地改革、媲美任何以前的人类文明,比作人类基础文明的新台阶一点也不过分。
  回过上面的话题,人均发2000元,由于分散到民间,也相当于解决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分红烦恼,这样的分红更直接也更彻底最重要的是最透明。人均每月2000月还不足以引发社会抢购危机,为什么,因为这是在和平年代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规律之下实行的决策,并非在战乱时期和饥荒时期做这样的愚事,而是为了摆脱旧有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市场规则。也让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统治者不是要城管出门执行公务,统治者不需要建立权利寻租集中营,房地产就是最好的例子,旧社会土地是这个例子,新社会土地也还是这个例子。为了块破地大打出手这本身就是有问题,因为国家这个机器也需要燃料才能运作,机器越大需要的燃料越多,燃料越多需要的机器也越大,这就是被反噬,是制度和施政者的互相吞噬,搞到最后又是人财两空多内耗,多少朝代过来都基本逃不出这样的规律。
  即便是今天房价老高,人均每月2000元足以抵抗楼市的风险,对于普通购房者,人均两千可以供得起已经在供的月供,即使楼市没了,多年血汗钱已经投到了首付,那时候怎么办?吃了定心丸就不怕了,这每月两千依然可以让一家三口渡过危险期,这就是社会保障的魅力,就是给人吃了长久的定心丸。房子可以养老吗?可以养老但是我们不稀罕,有一辈子的派现金制度,再提房子养老岂不觉得害羞?房子能比得上吗?
  你还想多生小孩养老吗?不必了吧,什么年代了,每月的人头现金,够养老了,不至于做超生游击队,指望多生多福的年代已经过去,优生多福是我们提倡的。你春节买到火车票了吗?大哥,什么年代了,还要一窝蜂的往经济发达的地区挤,在自己的家乡每月都有人头现金到账,够吃喝了,种上几亩天,自己打粮食,还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做贡献嘛。城镇化建设不是经济出路的根本,但是城镇化建设可以是未来的趋势,不仅是城要建设,镇要建设,乡村也要建设,布局多元化就是这个道理,布局单一化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差。若不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不会出现乡村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的表面问题,有些偏远山村出现空心村这已经是摆在眼前的事实。相反,大城市却出现拥挤,甚至摇号上路的交通局面,谁有病会喜欢在这样的城市里面拥挤呢,那是因为人需要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在满足保障之后还需要一点额外的收获,否则心里不踏实。几乎心里不踏实都处于为长远生计的忧虑。谁又愿意离开记忆的故乡长途跋涉去找钱呢?谁又忍心抛下年买的父母留守贫瘠的家园去外面漂泊呢?这一切都是没有基础保障在作怪,大年初六就背着行李北上广。对于整个社会的资源挥霍,有些地方决策者只懂得吃只祖宗饭断子孙粮。
  还在和城管躲猫猫,什么年代了,不必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争执不下。当活在最底线的时候,而那个底线又不能保障生命的尊严之时,人就会学鸟,鸟为食亡,林子越大保障底线跟不上,什么鸟也都有了,人学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学鸟。“我真真的不想给你吃地沟油,可是确实没有办法,至于给你吃的奶粉,那也不是我想的,你就将就吧。”。
  实体经济难熬,原因在于消费的能力和消费的前景作怪,长期派发现金就是消费的前景,吃了定心丸也就成全了消费能力。工厂可以开工了,老板要赚钱前提是要有人乐意给他送钱,去股市不是长久之计。消费上去了,实体经济自然也上去了,税收也会水涨船高,局限于那几块破地皮不是长远的出路,水要先涨船才能高,实体经济是滔滔不绝的长江之水,大海之水。每年实体经济有变动,或者股市有变动,根本原因在于民间,如果藏富于民又何必有此遭遇。社会经济已经很疲惫,股市、楼市、实体经济这些都是表面,本质还是社会基础保障点的调节和落实。直接拿一捆钱去救济那是救火的方式,哪里起火救哪里,如果派发到每个人头账户,每个人可以直接按需分配,那就相当于火未起已经防范。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假设这个模拟运作,就会出现另一个怪现象。就是这笔钱会成为乱七八糟的的抵押等,不过破解也简单,只需要政策说明,这笔钱不能拖延,不能做抵押,每月按时发放,任何抵押和克扣都是违法,因为这笔钱是生命的绿色通道,任何人无权干预阻拦,只能由当事人合法支配。也让那些中介打消这个念头。其实当一个人被饿几天,给几个馒头都可以收买他,那是因为没有更宽裕基本的社会保障,仅仅保障吃饱还不行,还要保障其有简单的基础消费能力,这才是重点的重点,让实体经济产生新的活力,这种活力也是有了基础保障。
  派发现金可以让经济从低层向高层慢慢蒸发上扬,全民每人可支配的现金就像润滑油,最大程度上均匀的润滑着这个机器的每个零部件,如此一来国家这个机器又开始展现更新的活力。生产力有的长足的进步,生产关系也在互动当中,尤其当今的互联网,是生产关系不可或缺的部分,让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产关系都有了改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物质文明必须有一个保底,这个保底也就是社会保障的基准点,没有保底的物质文明只能让精神文明颓废,当捧红物质文明的时候,比如房地产这个物质文明被极端化的时候,姑且认为房地产是文明,那么精神文明就被压缩,压缩到从个别现象到普遍现象,狂热的背后人们总是遗忘了另一面的价值,仅仅物质文明也不是万能。
  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有关联,一个是劳一个是需,按照日常的理解,按劳分配是按需分配的前提,不劳动就不能获得收获,不劳动所有的需求都是幻想。这个观点放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年代是合适,因为有劳力不出就会饿死,这是很直接。然而进入工业(半)自动化生产的年代,部分劳动力被析出是很正常,劳动不是蛮劲了,部分劳动转化成脑力甚至艺术,社会的进步一直以来都是体力为主,而且体力劳动成果也是最显而易见,相比脑力,有时候不是一两年就能出成果,甚至一辈子都难有好的成果,但是脑力的投入是必须的。回首当今科技,流行在民间的日常消费品,电子电器,交通工具,这两大类几乎都是外国品牌在领导着。羡慕宝马奔驰吗?羡慕苹果手机吗?微软系统好用吗?等等,这些几乎都是长期脑力劳动的结晶,是脑力劳动的极端典型成功者。鼓励按劳分配的同时必须满足最基础的按需分配,那就是基础生活的保障,这个是每个个体生命的最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基本需要的限度可以继续提升。
  每个成年人每个月两千元,说一句不爱听的话,只能网上抢购一部时髦的智能手机,去三四次像样的饭馆吃几顿饭,做个短线经济旅游。你想买一部进口豪车,你想周游全世界,你想去外太空旅游,不是我打击你,就靠这个每月两千元,你坑谁。所以说还需要努力,只不过财富的最低贫困线是2000元打底,兄弟,只要来到这个世界你有有每月2000元了,然而贪婪是人类的共性,不满足就去创作更多的财富吧。那每个月两千元对于一个有着渴望进步的民族来说,只能成为往事的微笑。活着会越来越好。新一届领导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希望,好日子蒸蒸日上。2014是马年,祝福大家马上有钱。我还想那两千块呢,呵呵。

http://cshtdb.com/tdb/560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